在数字化背景下,重庆南开中学打造“四有·五品”金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全人理念育“公能”人才。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钟原
每年高考前,许多高中都会组织“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但重庆南开中学却选择举办高三师生排球联赛,用重庆南开中学党委副书记吕珍律的话说,“打鸡血不如打排球”。
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重庆南开中学的运动场上都是沸腾的。这是学校给高三学子最特别的礼物,也是“无体育,不南开”的南开体育精神的传承。
黄桷参天,青砖碧瓦,坐落于歌乐山下、嘉陵江畔的重庆南开中学,至今已走过了80多年。“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完全人格、沁润人生全程的南开体育‘全人’理念,正在帮助每一位学子‘为公’克私克散,‘增能’去愚去弱,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校长肖力说。
追“前路”之光,续“公能”使命
重庆南开中学创建于1936年,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之一。
走进重庆南开中学,走过迎宾大道,一眼看到的就是8个苍遒有力的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就是南开的校训壁。曾经的忠恕图书馆前张伯苓先生的雕塑巍然伫立,一直在守护着南开的发展。三友路尽头,17栋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构成的津南村静默于校园一隅。当年,周恩来、郭沫若、曹禺……经常成为这里的座上客。如今,这里的一些建筑改为校史馆、清南学堂、博雅基地等,重新焕发了光彩。
“在学校历史建筑的保护上,南开人就像是守门人一样,我们一方面守的是南开的历史传承之门,一方面守的是万千南开校友的青春记忆之门。”在肖力看来,学校把一栋栋承载见证了历史的建筑修旧如旧,不断讲述着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的南开教育故事;也追求着能让南开校友不管白发苍苍还是步履蹒跚,只要回到南开,扑面而来的就是自己青春的美好记忆。
“面必净,发必理……气象: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学校每一栋教学楼的门厅,都设有一面或两面镜子,镜子上均刻有这段由“南开校父”严修先生订立的“容止格言”,这是南开文化的独特内涵,以提醒过往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40字的“容止格言”融入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重庆南开中学至今都没有统一的校服,但学生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以铸以陶,达成了南开校歌中“文质彬彬”的培养目标。
在重庆南开中学,教室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校对学生提出的是三点要求:多锻炼,缓进楼,紧平衡;创设的是三个空间:多锻炼的大课间,亲自然的大乡间,多交往的大空间。
“赛道不更新,内卷不会停,我们就是想让南开的各种场馆都长满人,所有赛道都有人跑,把成绩写在运动场、科学馆、实验楼……”肖力解释说。
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80余年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优秀人才,他们中有33位院士,有将军、艺术家和经济学家等。科学馆学术厅门前有一面院士墙,墙上的名字个个都熠熠生辉,学生程曦每次站在院士墙前,仿佛穿越时光,沉浸在历史与现实的瑰丽世界中,也会不由得敬意丛生,充满向往,“穿越古今,我在历史的洪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追寻‘前路之光’,开拓向前”。
创“四有·五品”,铸“金课”课堂
近年来,重庆南开中学被纳入重庆市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试点学校,而“四有·五品”正是南开对优质“金课”课堂标准的校本化描述。作为“四有·五品”课堂框架的提出者,肖力介绍说,所谓“四有”,即有学、有问、有光、有谦;所谓“五品”,是从“五行”传统文化受到的启发,即流畅(水)、热情(火)、建构(木)、创新(金)、收获(土)。“在南开人看来,有光的课堂是温暖、自由、无限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散光’关注全体学生,用‘追光’追寻每一位学困生,用‘聚光’聚焦学业水平、个性特长突出的优秀生。同时,教师要能通过学生表情收到学生豁然开朗、积极回应的‘反光’。”学校生物教研组备课组长张霞说。
经过多年发展,“四有·五品”教学理念已深深植根于南开课堂,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参与了内容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操作的探索。
记者看到,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上,在“聚光”环节,学生在教师吴晓杰的引导下,层层剖析向光性的机制后,建构出向光性的物理模型。紧接着吴晓杰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牵牛向触性的“缠绕茎”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机理探究。这一活动包括“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两个部分。“提出假说”部分需要将学生刚刚构建的“向光性的物理模型”进行迁移应用,“验证假说”部分需要学生将从“达尔文实验的探究一”迁移而来的“燕麦实验法”再次迁移应用。两个部分都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连续的知识迁移,所以该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为此,吴晓杰在课上以分组合作、小组汇报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时,吴晓杰及时观察各小组成员情况,发现个性张扬、能力突出的学生,及时为他们打开舞台的聚光灯,让他们被看见,让能力突出的学生带领小组甚至全班同学一起前行。
“这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重走达尔文、拜尔、温特等几位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大家思维活跃,相互碰撞,收获很大。”学生胡龄兮说。
“五品”中的“收获”指向教学终点,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组凝练出8个字总结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终点:厚蕴,启思,明德,尚美。其中,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厚蕴对应“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启思对应“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尚美对应“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明德对应教育的总目标“立德树人”。
如何检测语文教学的收获?课堂上,教师杨彦虎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以读促写,以写评读。在阅读经典文本后,杨彦虎经常布置小切口的文学评论写作任务,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能力和对文本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目前,他教的这届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的文学评论有八、九篇;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杨彦虎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并从各班级择优选取两三篇结集,命名为《wu读红楼》,论文集总字数12万。
与此同时,教师还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除了学校保留的“雷雨”话剧节、诗歌朗诵会,随着新教材的落地,还相继开展了“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春联创作、《红楼梦》主题辩论赛、《红楼梦》文创等活动。“通过对这些活动的观察和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特长,以及他们的综合表现和进步情况。”杨彦虎告诉记者。
育“创新”英才,绘“数智”未来
在刚刚公布的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中,全球共有801名选手入围决赛。除了大学选手外,还有近40位中学生入围,重庆南开中学教育集团有5名学生名列其中。
这只是重庆南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该校未来课程中心构建“知—情—志”三位一体的拔尖育人课程体系,实行“拔尖创新、六年一贯”培养模式,配备专职校内教练与外聘校外顶尖教练相结合的强大专业团队,通过精准教学、科学管理,实施小班化教学、定制化课程、双导师指导、特色化培养等,努力让广大学子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全面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
整体优秀、拔尖显著、特长突出、素质全面,这是学校提炼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据学校物理竞赛总教练黄毅介绍,在物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物理竞赛团队科学选拔学生,将兴趣好奇心、好的学习品质、动手探究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一定的数理基础作为目标素质。同时,构建多维课程体系,如数理基础课程、提高课程、竞赛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等,在校内完成一轮知识讲解。“我们还借助多方力量,如校内跨学科互助,与大学合作,校内外结合的实验培训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黄毅说。
作为全市唯一一所连续三年有学生入围“卓越计划”的中学,重庆南开中学正在努力推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选拔。
“当前,学校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拐点,那就是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肖力说。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开设了通用信息技术、卡魅实验室、模拟飞行驾驶、机器人创新设计、业余无线电、数字探究实验、科技创新小课题等特色选修课、兴趣课,不仅提升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能力,也广泛培养学生涉及多媒体处理、建模、编程、电子、通信、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在学校现代教育中心副主任王爽看来,互动白板和触控屏幕、智能录播系统、数据采集工具、无线网络接入、移动设备支持、环境智能系统……这些都是学校智慧教室的技术要素。与此同时,学校还搭建了数字化平台,如教学平台和教研平台。在搭建教学平台方面,学校使用了智能阅卷分析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阅卷和成绩分析,提高教学评估效率。在教研平台方面,学校利用超星学习通、智学网等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在线备课、交流、研讨的环境,从而促进了教师间的协作与共同成长。
“我们将常态化开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课程纳入教师成长体系,并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为教师提供更加深入和广博的知识。学校还定期开展教师沙龙分享工具使用及案例,让数智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领航。”学校教科处主任韩音介绍。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学科教学?在“探究铁的吸氧腐蚀反应”实验中,化学教师陈驰运用数字化仪器探究吸氧腐蚀的机理。在准备好相关设备、溶液和实验器材后,教师指导学生组装实验装置,加入实验药品,测量电流数值和溶解氧含量,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由于教材中金属的氧化是缓慢进行的,所以学生在课堂仅凭肉眼看不到铁钉的变化,而数字化实验可以直观展示溶液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并形成图表。此外,这个实验还将高中阶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进行了量化与直观化。
“相比于传统的人眼观察实验现象,这次数字化实验直观清晰地展示了电流大小和溶解氧含量变化,利用数据分析反应结果,实现了从定性描述向定量测定的飞跃,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学生潘锐说。
校园不仅是学习的空间,也是成长的场域。“重庆南开中学矢志不渝的理想是成就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人,即以‘公能’理念育人之大情怀、大视野与大格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肖力表示。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下一篇 高考志愿填报,选专业还是选学校?